揭穿“玩笑”面具:这些行为都是欺凌!“你以为的‘打闹’,可能已经构成欺凌;一句无心的‘玩笑’,或许正在伤害他人。”课堂上,冯秀芬副校长结合真实案例,用学生们听得懂的语言“解码”校园欺凌——从看得见的肢体冲突,到藏在暗处的语言侮辱、网络谣言,再到让人窒息的社交孤立,全方位剖析了校园欺凌的多种“面孔”。她特别强调:欺凌从来不是“小事”,不仅会给受害者留下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创伤,施暴者也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。一个个真实案例敲响警钟,让同学们明白:“玩笑”要有边界,尊重才是底线。

互动课堂超“有料”:遇欺凌这样做更靠谱!
“如果看到同学被欺负,你会怎么做?”“被人堵在角落,第一反应该是什么?”课堂上,情景模拟、问答互动轮番上演,气氛格外热烈。冯秀芬副校长手把手教大家“破局”:遭遇欺凌要冷静,及时向老师、家长求助,记得保留聊天记录、伤痕照片等证据;发现他人被欺凌,不做冷漠旁观者,但也别盲目对抗,悄悄告诉老师或报警,才是更智慧的选择。“三道防线”(学校、家庭、学生)的细致讲解,让防范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个孩子心里。
给受伤的你:走出阴霾,你值得被温柔以待
“被欺负不是你的错,别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。”针对曾遭遇欺凌的学生,冯秀芬副校长的话语格外温暖。她鼓励孩子们大胆倾诉——和信任的师长聊聊心事,写写日记释放情绪;也呼吁学校和家庭多一份理解与陪伴,陪他们慢慢重建自信。“去参加一次集体活动,交一个新朋友,你会发现,世界依然有很多美好在等你。”这些话,像一束光,照亮了可能存在的阴霾。

家校社联手:织密青少年“防护网”
这堂法治课不只是给学生的,班主任和家长代表也全程参与。冯秀芬副校长与老师们探讨如何早期识别欺凌苗头,和家长们交流家校协同的技巧,反复强调:“反欺凌不是孤军奋战,家庭、学校、社会拧成一股绳,才能从源头斩断欺凌的链条。”随着“不做欺凌者、不做旁观者、不做沉默者”的“三不”宣言响彻校园,这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落下帷幕。但它播下的法治种子、温暖种子,必将在孩子们心中慢慢发芽。守护青春,我们一直在路上!